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完整解决方案
金丝猴家族
The Bureau for the Management of Shaanxi Zhouzh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执行一系列法律法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和巡护制度,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通过建立重点物种监测研究基地,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实施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资助项目,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社区共管,努力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

最后更新 27 Jan 2025
118 意见
背景
应对的挑战
气温升高
野火
入侵物种
基础设施发展

气候变化、森林火灾和人类活动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给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潜在风险。为应对这些挑战,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生态廊道建设和栖息地恢复项目旨在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增强生态连通性。通过加强巡护和采用先进的技术监测手段,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干扰。此外,保护区还开展了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

保护区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逐步建立起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长效机制,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实施规模
当地
生态系统
温带落叶林
泰加
温带常绿林
泳池、湖泊、池塘
河流、溪流
主题
获取和利益共享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遗传多样性
物种管理
改编
连通性/跨界保护
生态系统服务
防止侵蚀
修复
法律和政策框架
可持续生计
土著人民
当地行动者
传统知识
火灾管理
土地管理
保护区和保留区管理规划
流域管理
外联与交流
科学与研究
文化
森林管理
旅游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东亚
过程
过程概述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且还能确保社区的长期利益。通过各种培训和教育活动,居民逐渐认识到健康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整体生活质量的至关重要性。

此外,保护区还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激励措施,让社区居民从保护工作中直接受益。例如,政府和保护区管理部门为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农民提供生态补偿和经济奖励。生态农业等项目使农民在获得补贴的同时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这些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

此外,保护区还开发了生态旅游,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居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馆和出售手工艺品增加了收入。生态旅游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居民保护环境的热情。

积木
生物多样性监测

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院校合作,建立了西北大学金丝猴监测研究基地和大熊猫、金丝猴国家野外生物多样性科学观测研究周至分站,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实习基地。这些合作关系促进了野生动物调查和其他科学工作的共同努力,从而推动了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施研究项目进行广泛调查,建立了大熊猫、金丝猴、金丝猴、喜马拉雅紫杉和金丝猴等珍稀保护物种的综合数据库。由此编制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报告》、《金丝猴调查报告》等 13 份专业调查和监测报告,获得陕西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自 2012 年以来,红外相机已拍摄了约 40,000 张照片和 5,000 段视频,记录了包括大熊猫和金丝猴在内的珍稀野生动物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周至自然保护区曾三次记录到三只豹子一起觅食的画面,还有两只野生大熊猫嬉戏的镜头,以及首次记录到棕色大熊猫的出现。此外,在辖区内的不同地区也记录到了亚洲金猫的影像。2019年,金丝猴的镜头获得了中央电视台 "秘境之眼 "的 "最佳视频奖"。仅2023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就被省级、国家级媒体报道16次。

科学宣传与教育

为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组织保护人员深入社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坚持开展 "土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周"、"森林防火宣传月 "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在人口密集地和村庄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形式开展,旨在通过教育性的公益举措提高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针对中小学生,开发了自然体验课程,包括观察玉皇庙溪金丝猴、探寻太白山历史文化遗产等七条体验路线。这些线路旨在组织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近年来,已开展自然体验活动 20 余次,参与师生 3000 余人。2022 年 8 月,这一举措被陕西省林业局和共青团陕西省委认定为 "陕西省自然教育基地"。

可持续发展计划

与香格里拉集团、金花大酒店合作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大力扶持中华蜜蜂养殖、山茱萸种植等地方产业,累计投入资金近 30 万元。与西安鹏翔驾校合作,连续多年开展 "关爱秦岭山区-助学扶贫 "捐助活动,资助山区大学生 67 名,累计捐款约 30 万元。

努力调动当地居民参与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维护重点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从周边社区聘请了 30 名居民担任护林员、环卫工人和安保人员,其中许多人来自贫困家庭。通过解决社区内的就业需求,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得到了显著加强。

有利因素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监管保护区内的重要栖息地、物种、生态过程和文化价值。通过当地社区和/或原住居民与保护区管理者之间透明的沟通和相互信任,他们开展了在保护保护区资源的同时提高社区福利的项目。当地社区和/或原住居民积极支持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目前,周至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仍然保存完好,保护区的发展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经验教训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强调了社区广泛参与和支持的必要性。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使社区成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有效的管理计划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周至保护区的实践经验突出表明,定期进行生态监测和数据收集对于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趋势非常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环境、农业、林业和水资源等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周至保护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建立了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机制,确保各方资源和信息共享。此外,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和经济激励措施,保护区成功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和社区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的同时获得经济收益。

影响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稳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大熊猫、秦岭羚牛等濒危物种得以恢复,植物多样性得以保持。

保护区还通过生态教育和外联计划,如学校倡议、社区讲座和实地考察等,成功提高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培养了人们的生态道德感和责任感,使社区成员成为积极的保护参与者,并通过学习技能和知识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在经济上,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并通过民宿、餐饮和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收入。可持续农业和林业项目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环境保护,为社区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说明了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有益互动。

受益人

环境本身、当地社区居民、政府机构、科研和教育机构,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后代。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1--消除贫困
可持续发展目标 2--零饥饿
可持续发展目标 3--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可持续发展目标 4--优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目标 5--性别平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 6--清洁水和卫生设施
可持续发展目标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目标 11--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
可持续发展目标 12--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
可持续发展目标 13--气候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