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的野生动物朋友

完整解决方案
亚当的野生动物朋友
Adam

全世界应该有超过 100 万台红外相机,拍摄了数亿张野生动物的图像,几乎所有这些图像都被用于科学研究。亚当的 "野生动物之友 "与公众分享了之前未公开的红外照片,让他们与未曾谋面的野生动物朋友面对面,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野生动物之友是一个小程序。它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红外相机拍摄野生动物照片智能管理系统。野生动物之友 "由亚当和腾讯科技公益联合创办的微信(社交媒体)驱动。

亚当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今年 16 岁。他是中国青少年中最具影响力的野生动物保护者,也是腾讯科技公益的首席志愿者。他常年在京郊长城脚下拍摄野生动物,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发布在《野生动物之友》上。

最后更新 10 Oct 2025
179 意见
自然科技奖
奖项类别
自然科技管理员
技术类型
软件
相关技术
相机陷阱
数据和信息共享
技术说明

野生动物之友 "是一个小程序,在北京长城入口处有一个二维码,告知游客这里生活着一些未曾谋面的野生动物,如果您有兴趣了解它们,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它们徜徉在荒凉长城上的视频。这个小程序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森林公园中出现。

亚当开发的 "野生动物之友 "得到了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 "微信 "的支持,"微信 "拥有约 13 亿用户。微信小程序是一款无需下载即可访问的互动应用,野生动物之友通过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展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日常生活中 "看不见 "的各种野生动物照片。这项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简单、方便游客,其后台拥有目前领先的野生动物物种人工智能识别系统 "物种之眼 "和容纳 10 亿张照片的超大数据库。这些照片都是在中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公益机构、高校等地拍摄的,曾经只用于民间学术研究,不向社会和个人公开。截至目前,"野生动物之友 "已经上传了来自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乐园国际基金会等五家机构的20万张野生动物照片。

野生动物之友 "的后台是强大的人工智能识别模型 "物种之眼",能够识别中国本土的286种哺乳动物和家禽,包括雪豹、藏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众多二级保护物种。对于数据丰富的 66 种物种,识别准确率平均可达 85%,其中熊猫、羚牛、林麝的识别准确率甚至分别高达 94%、90% 和 90%。物种眼 "可以在一小时内快速识别两万张照片,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覆盖中国 1500 多种鸟类。

亚当与腾讯科技公益的合作是 "野生动物之友 "出现的基础,它首次将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量野生动物照片存储在磁盘中,供市民查阅。此外,市民还可以结识 "素未谋面的野外朋友"。野生动物之友 "将逐渐成为中国的 "生态地图",能够评估每个城市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背景
应对的挑战
生态系统损失
缺乏技术能力
监督和执行不力
治理不善和参与不足

第一个挑战来自目前拥有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的组织和机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单位,其中大部分是国有单位,有些甚至是保密单位,特别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他们拍摄的野生动物照片能否提供给 "野生动物之友 "是个问题。

二是海量照片的处理能力。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和监测机构的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可能有几十万张,如何处理这些照片是很多一线保护者最头疼的问题。单个野生动物的识别甚至是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体力劳动。

第三是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保护野生动物最简单的方法是只保护不对外开放,但这偏离了森林公园向公众介绍大自然之美的宗旨。

实施规模
当地
生态系统
温带落叶林
主题
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
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怀柔区
东亚
过程
过程概述

市民的参与具有挑战性。野生动物栖息地远离闹市。与猫狗不同,它们在外形上缺乏 "可爱元素",公众很难与它们建立感情,从而降低了捐赠和保护的参与度。有必要利用技术手段降低参与门槛,将保护转化为可及的日常行为。野生动物之友 "得到了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 "微信 "的支持,吸引了约 13 亿用户。微信小程序是一款无需下载即可访问的互动应用,野生动物之友通过自动识别地理位置,展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日常生活中 "看不见 "的各种野生动物照片。该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简单便捷,方便游客使用,其后台拥有目前领先的野生动物物种人工智能识别系统 "物种之眼 "和容纳 10 亿张照片的超大数据库。

积木
微信小程序开发

微信小程序是一款无需下载、触手可及的应用程序,只需扫描或搜索即可使用。小程序的设计非常简单,近两年已经建立了小程序开发环境和开发者生态。微信小程序也是真正影响中国 IT 行业广大程序员的一项创新成果,因为它与微信共同开发的开发者超过了 150 万。目前,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者数量已超过 100 万,涵盖 200 多个细分领域,日活跃用户达 2 亿。

1.无需下载即可使用:用户无需下载,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即可打开小程序,节省了移动设备的存储空间,降低了使用门槛;用户可通过微信直接快速访问小程序,满足临时使用需求。

2.开发成本低,周期短:小程序基于前端技术栈(HTML/CSS/JS),技术标准低,开发者学习成本小;开发后兼容多种平台,支持 iOS 和 Android,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

3.强大的流量入口和社交裂变:微信拥有 13 亿月活跃用户,易于培养良好的用户基础。支持聊天框、时刻、官方账号、搜索等分享渠道。通过分享、团购、讨价还价等方式进行社交传播,可以迅速实现倍增,适合开展营销活动。

有利因素

野生动物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个小程序。作为一款轻量级应用,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适合用户快速访问,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无需下载即可使用:用户无需下载,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即可打开小程序,节省了移动设备的存储空间,降低了使用门槛;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快速访问小程序,满足临时使用需求。

人工智能物种识别驱动下的大量红外图像处理

迷你计划以人工智能智能识别为底层技术,以濒危物种为核心识别对象,训练出一个能够监测山川、河流、森林、田野、湖泊、草原、沙地等系统的大型生物多样性识别模型。该识别模型拥有一个强大的 "引擎"--"物种之眼"。作为 "野生动物之友 "的基础和通用模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学习能力强,即在没有样本或样本很少的情况下进行多模态识别。这表明它可以根据少量样本快速识别多种野生动物的位置和物种信息。举例来说,传统模型识别一个新物种可能需要拍摄数千张照片并进行数天的训练,而 "物种眼 "可以通过少量照片、训练和迭代快速完成这一任务。此外,它还拥有很高的宽容度。它不再局限于特定物种的训练和预测,具有强大的开放词汇识别和零样本识别能力,能够在没有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准确识别和定位物种。例如,传统模型只能根据训练数据识别物种,如老虎和羚羊;而这种新模型即使没有雪豹和狐狸的训练数据,也能同时识别这两种野生动物。物种之眼 "的另一个优势是成本更低。普通人工智能模型严重依赖高性能加速卡,硬件环境和维护成本较高。

有利因素

这款小程序的底层技术先进而复杂。首先,它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可以存储社会机构提供的超过 1 亿张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

与公民的联系

这个小程序通过扫描或搜索的方式,让每个公民都能获取其所在地理位置的野生动物红外图像,让他们通过这个应用程序以更简单、更直观的方式参与到与野生动物共享自然的活动中来。

面向公民科学家的互动界面

除了对野生动物的普通了解,市民还可以参与以下高级活动,成为 "公民科学家"。

1.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工具 "物种之眼 "确认野生动物的存在;

2.手动估算野生动物的数量;

3.选择野生动物的种类;

4.4. 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工具 "物种之眼 "找出野生动物的名称;

5.通过标注地理位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影响

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各级政府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非政府组织(NGO)、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安装了约 10 万台红外热像仪。这些野生动物的红外照片并没有与公众分享和公开,更不用说个人了。而 "野生动物之友 "则是一个纯粹向社会开放的微型项目,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这些红外照片的社会价值。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被卷入了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公众不能进入自然保护区探险,尤其是不能惊扰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区应该发挥社会科普教育的作用,向市民介绍保护区内的动植物及相应的保护措施。野生动物之友》弥补了之前在实用工具方面的不足,能够很好地平衡上述两方面,化解这一矛盾。

对于市民来说,在游览森林公园时,以最简单的方式观赏一些平日里看不到的事物,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走在北京的古长城上,扫一扫长城上的二维码板,就会惊喜地发现,在游客稀少的时候,狍子和大羚羊也会在长城上游荡。

受益人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区中心、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护志愿者联合会

此外,请说明您的解决方案的扩展潜力。能否复制或扩展到其他地区或生态系统?

亚当与腾讯科技公益的合作,是 "野生动物之友 "出现的基础,也让市民首次有机会接触到红外相机拍摄的大量野生动物照片,并将其制成磁盘。此外,市民还可以结识 "素未谋面的野外朋友"。野生动物之友 "将逐渐成为中国的 "生态地图",能够评估每个城市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全世界应该至少有 100 万台红外相机,拍摄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图像。只要有社交媒体,就很容易开发出像 "野生动物之友 "这样的软件。只要有亚当这样的志愿者,就很容易让公众与野生动物朋友面对面地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壮美,与野生动物在同一个星球上共存。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GBF)
GBF 目标 1 - 规划和管理所有区域,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
GBF 目标 4 - 阻止物种灭绝、保护遗传多样性并管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具体目标 22--确保所有人参与决策,并获得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司法救助和信息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15--陆地生活
故事
高世清在北京野外工作
高世清在北京野外工作
CHINA NEWS

16 岁的少年亚当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一直希望能拍摄一张以长城为背景的野生动物红外照片。近年来,由于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北方山区隐身多年的狍子、斑羚、豹猫、狐狸等大型野生动物开始重新出现。然而,最珍贵的原生物种--华北豹,至今仍杳无音讯。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华北豹一直生活在北京太行山脉的深山中。

亚当九岁那年,成为中国保护猫科动物联盟(CFCA)最年轻的志愿者。志愿者们一直在太行山中寻找华北豹的踪迹。2016年,CFCA在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约40只成年豹,这里是目前已知距离北京最近的华北豹栖息地,距离北京约400公里。2020年7月,Adam和CFCA在距离北京约300公里的河北省浮梁山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华北豹的踪迹。次年,这一消息在中国召开的 COP15 会议上公布。亚当被媒体誉为 "中国幼豹探寻者"。目前,CFCA 的许多志愿者仍在离北京较近的山区寻找华北豹。

他们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是把华北豹带回北京,这就是 "带豹回家 "计划。这并不是说要把豹子空运到北京的山区,而是要对食物链进行评估,对生态廊道的连续性进行评估,消除人类的捕猎活动,让山西、河北的华北豹种群自然延伸到原来的栖息地。

从400公里到300公里,再到200公里,华北豹回归北京的脚步似乎越来越近。但遗憾的是,在北京周边的山区,华北豹已经六年没有被发现了。尽管亚当和其他志愿者感到失望,但通过他们的红外照片和 "野生动物之友",北京市民了解了这种动物,也认识了越来越多在北京周边重新出现的野生动物。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华北豹还会再次出现。

与撰稿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