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城沿海湿地的管理与保护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太平洋西岸和欧亚大陆东缘最大、最完整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它是东亚-澳大利亚航道上水鸟的重要中转站,保护着中国最大的野生丹顶鹤越冬种群。40 年来,保护区在滨海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科学监测与研究、宣传与自然教育、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在保护、开发、支撑功能的实践和示范中不懈努力,有效保护了区内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安全、展示生态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背景
应对的挑战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2473 平方公里。近年来,保护区北部缓冲区和核心区的滩涂经常遭受侵蚀。陆地外缘明显向陆地后退。原有的以裸露泥滩和滩涂为主的鸟类觅食地,以及以苏铁草甸和紫云英草甸为代表的鸟类繁殖和栖息地都在明显减少。
由于历史原因,在保护区建立之初,缓冲区和实验区内有一些社区单位和居民。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互挤压。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地点
过程
过程概述
自然保护区以加强湿地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有效保护了盐城黄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例如,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监管,建立 "一个中心、四个体系 "的管护模式,开展湿地修复,有效巩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屏障。通过加强科研合作交流,突破科研关键技术,创新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不断发挥科研宣传对保护的支撑作用。通过建立社区联系会议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社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述措施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湿地资源丰富的长三角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积木
湿地保护:优先保护,筑牢湿地安全屏障。
- 探索推进保护区协同监管机制。与地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四级联动机制,签订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合作框架协议。以生态环境保护督查、"绿盾 "专项行动、卫星遥感核查为主要手段,定期开展保护区突出环境问题联合检查专项行动,为保护区有效管理和保护奠定基础。
- 探索建立 "一个中心、四个体系 "管护模式。即以 "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核心,打造 "三区 "综合管护体系、"海陆空 "全方位管护体系、"24 小时 "全天候管护体系、社区网格化全覆盖共治体系。形成核心区封闭管理、缓冲区和实验区地方政府属地负责、职能部门协同管护、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 "大保护 "格局。
- 探索实施最小干预生态修复技术。针对退化湿地开展生境重建,采取 "香蒲、鸢尾粉碎+微地形塑造+生态补水 "等组合措施,重塑适合丹顶鹤觅食、休憩的浅滩、水域和植被带,恢复湿地的水文连通性。通过引入底栖生物(如蜗牛和贝类),实施食物链修复,重建食物链基础,吸引鹬、鸭等岸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目前已经实施了斯巴丁草控制项目,采用了割草、深翻和灌水等方法,控制了 7 万多英亩的斯巴丁草。经过治理的区域已成为丹顶鹤和其他珍稀鸟类的新栖息地。
有利因素
- 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正确领导
- 各级政府合作的广泛基础。
-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经验教训
-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发展对沿海湿地的影响不断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 缺乏长期有效的跨区域协调保护机制。
科学研究与监督: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大对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的支持力度。
- 建立科研监测系统。利用卫星跟踪、无人机巡护、鸟类带环等技术,结合水文、土壤、气象等数据,构建 "资源-环境-地质地貌 "综合监测体系。坚持开展 40 年不间断的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常规监测,持续监测环境因子、病源、外来入侵物种、海岸沉积和侵蚀变化等。
- 建立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流技术体系。自 1986 年徐秀军首创人工孵化技术以来,保护区已建立了成熟的丹顶鹤人工繁育体系,包括温湿度控制、雏鸟饲养监管等。到 2024 年,人工繁殖丹顶鹤累计达到 300 只。
- 科普宣教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 "丹顶鹤回家过年 "等直播品牌、"小鹤课堂 "等活动品牌、"青少年鸟类识别技能大赛 "等竞赛品牌、"自然笔记 "等课程品牌。成功建立了以保护区为主导、自然教育机构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自然教研模式。
有利因素
- 科研合作的坚实基础。
- 长期积累的科研监测成果。
- 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帮助自然保护区在科普宣传和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经验教训
-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科研体系尚未形成。
- 科普宣传教育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互动创新存在瓶颈。
社区共建:聚焦绿色发展,促进社区共治共享
- 倡导建立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召开自然保护区管理联席会议,与当地政府签订珍禽保护区管理目标责任书。
- 牵头成立盐城市黄海湿地生态农业产业促进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联合与协作,推动一批传统种植、养殖项目绿色转型。
- 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保护区已建成国家 AAAA 级景区和自然教育基地,累计接待游客 400 多万人次,促进了生态保护与宣传教育的融合。
- 开展海岸蓝碳研究。与相关机构联合开展盐沼湿地在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完成两项盐沼蓝碳交易,为探索盐沼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范例。
有利因素
- 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生态旅游。
- 碳汇开发与交易得到政策支持。
经验教训
少数利益相关者缺乏足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时宁愿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影响
经过不懈努力,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扶持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鸟类种类增至 425 种。丹顶鹤人工繁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2024 年人工繁殖丹顶鹤 60 只,总数超过 300 只。湿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恢复了 3 万多英亩功能退化的湿地,清除了 7 万多英亩入侵物种交替花叶斯巴达。在生态恢复地区,丹顶鹤和东方白鹳等鸟类的数量显著增加。88 名当地社区居民被保护区聘为湿地护林员或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26 人自愿成为社区巡逻志愿者。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人数从 2015 年到 2024 年增加了 150%。
受益人
地方各级政府
江苏盐城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当地居民
公众
科研机构
非政府组织
旅游和研究机构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GBF)
可持续发展目标
故事
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 23 岁的美丽姑娘,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彰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她把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献给了她为之奋斗的生态保护事业。
徐秀君,1964 年 10 月 22 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81 年 8 月,她成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鹤类饲养员,也成为中国第一位鹤姑娘。1985 年 3 月,她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1986 年 5 月,她应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带着三枚鹤蛋来到南方盐城,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方第一个丹顶鹤繁殖场。1987 年 9 月 16 日,她在寻找两只走失的天鹅时不幸溺水身亡。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23 岁,她用爱和奉献诠释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989 年 7 月,中国民政部追授她 "革命烈士 "称号。
当徐秀君去世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国际起重机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奇博尔德博士给徐秀君的父亲徐铁林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他在扎龙为徐秀君拍摄的两张照片。他在信中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爱女所做的出色工作。每当我看到天空中的白鹤时,总会想起她获得自由的灵魂。我相信,我寄去的照片会唤起人们对这位非凡女性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