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建立旨在推动就这一解决方案采取协调行动。然而,与其前身《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一样,进展不仅取决于承诺,还取决于实际执行。
当各国相互学习时,它们就能深入了解哪些措施行之有效,从而提高实施的效率和速度。同行学习和知识交流正日益成为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的强大催化剂。
跨越生态系统和国界,问题就变成了:哪些解决方案在类似情况下被证明是有效的?其他国家是如何成功应对类似挑战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一直在实施一个项目,该项目首先试图从一个地区的几个国家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中了解共同的优先事项;从中得出共同的 "学习主题";然后将这些学习需求与现有知识相匹配,包括来自 PANORAMA 的合适的解决方案案例研究。下一步,每个地区的主要参与者将聚集在一起,开展面对面的同行交流活动。该项目重点关注国家生物多样性优先事项的实际实施,是对 PANORAMA-CBD 合作推进知识管理(作为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设计的一部分)的补充。
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办、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支持的地区知识交流论坛,是国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计划(NBSAP)加速伙伴关系下的GBF 实施项目的一部分。其中两项活动已经举行:一项在纳米比亚与几个非洲国家举行,另一项在印度尼西亚与东盟成员国举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活动将于 9 月在秘鲁举行,届时将有几个拉丁美洲国家参加。
区域知识交流活动将政府代表、专家、民间社会和当地社区聚集在一起,分享经验教训,确定合作机会,解决共同障碍,并为推进《国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行动计划》的实施制定明智的行动。
PANORAMA 方法作为一条指导主线贯穿于这些活动的设计中,支持从现有解决方案中学习、反思可复制的成功因素、记录参与者自己的解决方案作为新的案例研究,以及 "复制承诺"(承诺复制每个参与者认为最具启发性的解决方案中的一些经验)。
分享知识,激励行动
通过学习可比经验,与会者获得了能够开启新战略和加快国家行动的真知灼见。
在纳米比亚和印度尼西亚举办的活动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空间,以探讨生物多样性管理方面的共同挑战,并确定与区域相关的解决方案。这两次活动都强调了合作和同行学习在推进保护成果方面的力量。
纳米比亚研讨会于 5 月与纳米比亚环境、林业和旅游部(MEFT)合作举办,来自政府和民间社会的 40 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与此同时,7 月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东南亚地区知识交流论坛聚集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菲律宾和泰国。
在这两个地区,专家们指出了共同的障碍,如薄弱的体制结构、不健全的财政机制和生物多样性数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