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保护平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博格达片区案例研究

完整解决方案
天山天池
Baqdaulet Töleubay

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博格达片区展示了新疆天山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作为欧亚大陆腹地典型的干旱地貌,它在极小的距离内展示了明显而完整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分带。其中包括:白雪皑皑的山峰和冰川、原始森林和草甸、清澈见底的河流和湖泊、广袤无垠的沙漠。在这里,酷热与严寒、干旱与潮湿、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里正在稳步推进智慧保护管理平台,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最后更新 18 Sep 2025
47 意见
背景
应对的挑战
冲突用途/累积影响

挑战
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和不断升级的生态保护压力,传统的保护方法在管理、保护和监测方面暴露出多种缺陷,亟待解决。

实施情况
稳步推进 "数据驱动生态保护平台",投入4000 多万元建立生态资源管理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夯实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5G、智能传感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大数据、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该平台以生态资源管理系统为核心。这已经

  • 大大加强了生态监测和灾害控制(如森林防火)
  •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 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为遗产地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实施规模
当地
生态系统
泰加
泳池、湖泊、池塘
主题
生态系统服务
世界遗产
地点
过程
过程概述

通过整合环境监测设备、地质监测仪器、红外摄像机和视频监控系统,并利用 5G、物联网(Io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立了覆盖整个区域的智能感知网络。该网络可对生态环境、应急安全和运行状态进行整体动态监测,实现资源、人员和事件的实时可视化调度。

依托智能生态管理平台的技术优势,开发了集 "生态保护-综合管理-营销服务 "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运营系统。

积木
综合林业空间平台

结合历史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和专题研究,开发了智慧林业管理云平台。通过智能空间数据分析、资源检索、快速专题制图、定制报告和多时空高分辨率影像对比,建立了六大核心模块:

  1. 项目信息管理
  2. 协同日常操作
  3. 动态人员调度
  4. 森林保护和培育
  5. 非商业性森林开发
  6. 全周期资金监督
    实现统一的 "一张图 "森林资源管理。


移动巡逻应用程序集中管理护林员的巡逻路线、出勤记录和现场日志。它可以报告、处理和预警10 类事件,包括

  • 地质灾害
  • 洪水风险
  • 火灾威胁
  • 非法伐木/采矿
  • 偷猎

这实现了对以下方面的全面监督
护林员信息管理
端到端巡逻过程监控
✓ 实时保护状态跟踪

有利因素

物联网应用:利用 "3S + 物联网 "技术部署环境/地质传感器,实时跟踪温度、湿度、风、降雨、噪音、PM2.5/10、离子和地面位移。实现实时生态数据收集。将卫星电话/野外装备与巡逻相结合,通过人与设备网络监测森林和非法侵占情况。
遥感:综合卫星/无人机进行 "空-空-地 "监测。量化火灾、植被和生物量。获取高分辨率图像,用于动态跟踪和灾后评估。

经验教训

在遗产地保护管理过程中,要规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践踏植被或攀爬障碍物拍照,就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和战略干预措施,以确保游客获得安全和有益的体验。

环境监测装置

部署了 25 个环境监测设备和 21 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整合了3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PS/RS)物联网,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可视化、智能分析和预警:

  • 环境因素: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噪音、PM2.5、PM10、负氧离子
  • 地质风险:斜坡位移和倾斜
    为保护和应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安装了 400 个高清监控馈线,用于

  • 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游客容量
  • 发布前线警报
  • 捕捉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集成系统包括

  • 9台双光谱 PTZ 摄像机
  • 10 个防火瞭望塔
  • 25 个面部识别音频警报杆
  • 10 架无人机(每个护林站配备)
  • 50 个4G 巡逻终端

建立"热成像+物联网传感+3D巡防 "监控网络,实现火灾监控全覆盖

有利因素

数据可视化:利用3S 技术和智能分析,将环境趋势、资源分布和野生动物数据可视化,实现直观的生态评估和科学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大数据,自动触发来自现场设备的阈值警报,生成火灾预警和虫害防治协议。提供从监测到应急响应的端到端数字支持。
火灾监控:整合无人机、摄像头和卫星数据,实现全天候火灾/非法行为监控。即时向人员发出警报,实现智能化的早期检测、快速反应和科学灭火

经验教训

在遗产地保护管理过程中,要规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践踏植被或攀爬障碍物拍照,就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和战略干预措施,以确保游客获得安全和有益的体验。

影响

管理:通过将环境监测设备、地质传感器、红外摄像机和视频监控与 5G、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建立了覆盖整个区域的智能感知网络。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应急安全和运行状态的整体动态监控,实现资源、人员和事件的实时可视化调度。

保护:观测塔、卫星监测、生态巡护系统和巡护应用程序构成了 "天-地-人 "一体化的监测网络。这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量化数据,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监测:多维度数据采集(环境要素、地质位移、红外相机等)实现了对野外火灾、地质灾害、林业有害生物、非法用地、违章开垦等的预警和综合防治。从而逐步实现全面的智能保护。

这实现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 生态管理:从"依赖人工经验 ""数据驱动"
  • 保护:从"被动应对 ""主动预防"
  • 监测:从"单一模式 ""多源整合"

借助智慧生态管理平台,形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标识 "三位一体的数字化运行体系

受益人

利益相关者和权利拥有者,包括游客、遗产地管理者、周边企业和社区居民。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GBF)
GBF 目标 1 - 规划和管理所有区域,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
GBF 目标 4 - 阻止物种灭绝、保护遗传多样性并管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GBF 目标 7 - 将污染减少到不损害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GBF 目标 9:可持续地管理野生物种,造福人类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13--气候行动
可持续发展目标 14--水下生命
可持续发展目标 15--陆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