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台湾内陆鲑鱼
台湾内陆鲑(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是栖息在台湾高海拔寒流中的稀有物种,是北半球最南端的鲑科动物。作为冰河时期的遗种,其数量在 20 世纪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仅有 200 多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
1994 年,希帕国家公园启动了一项结合原地和非原地策略的保护计划,包括人工繁殖和栖息地恢复。30 多年来,这些努力已使石龙子种群数量增加到 10,000 多只,并在失去的栖息地重新建立了石龙子种群。
背景
应对的挑战
- 台山内陆鲑曾是土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当地社区的蛋白质来源,但由于高原农业和人类发展,其数量面临严重下降。其数量骤降至约 200 条,分布范围缩小了 90%。
- 1984 年,它被宣布为稀有珍贵物种,1989 年被正式列为台湾濒危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该物种也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
- 由于该物种数量较少,加上全球变暖的压力,恢复工作不仅要克服原有的技术难题,还要解决基因同质化、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以及当地生计等问题。
地点
过程
过程概述
神山国家公园自建立以来,就把保护台湾大马哈鱼和恢复其栖息地作为优先事项。1994 年,公园制定了保护鲑鱼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第一步是人工繁殖大马哈鱼,以增加其数量,然后努力将它们重新引入其自然栖息地。
2000 年,公园召开了台山内陆鲑鱼保护研讨会,确定了原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双重战略,分为三个阶段:
- 恢复祁家湾河流域,以支持健康、自我繁殖的鲑鱼种群;
- 恢复大佳河流域的三个历史河流流域,以支持健康、自我繁殖的种群;
- 恢复大佳河上游历史上的鲑鱼种群。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研究人员研究了大马哈鱼的生命周期,完成了整个人工繁殖过程,确保了可持续的繁殖技术。在成功饲养鲑鱼后,他们开始将鲑鱼投放到历史上曾有鲑鱼栖息的溪流中。栖息地的条件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主要溪流中存在过多的淤泥陷阱。随后,他们清除了这些淤泥陷阱,恢复了生态走廊
积木
1992 年建立谢帕国家公园
石牌国家公园已将齐家湾河流域纳入其保护区,保护计划的重点是栖息地保护和繁殖计划。
有利因素
- 台湾内陆鲑鱼于 1917 年被发现,是一种被认为是 "冰川遗迹 "的独特物种。它只分布在台湾中部的高海拔溪流中,是世界上分布最南、海拔最高的野生鲑鱼物种。该物种被视为自然纪念物和标志性国宝。
- 到了 1984 年,福爾摩沙鮭幾近滅絕,五條溪流縮減了 90% 的歷史分布範圍,只剩下約 200 隻。
- 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将台湾大马哈鱼列为濒危物种(EN),标志着保护的迫切性。
经验教训
-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人类的发展却向山区蔓延,导致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栖息地破坏。为了保护台湾内陆鲑鱼,台湾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建立了雪霸国家公园以加强保护力度。
综合生命周期繁殖计划(异地保护)
在四年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人工繁殖计划,每年生产 10 000 条鱼,用于保护和重新引入。面临的挑战包括遗传多样性低和特定栖息地的要求。
有利因素
- 根据诺亚方舟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基因库,旨在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台湾内陆鲑鱼的数量。
- 2000 年,召开了台湾内陆鲑鱼保护研讨会,制定了全面的保护框架。其目标是在 30 年内逐步恢复大甲溪上游五条历史溪流,这些溪流是大马哈鱼最初繁衍生息的地方。采取了原地(现场)和异地(场外)保护的双重策略。
经验教训
- 纯粹的人工繁殖方法会降低遗传多样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繁殖计划。
- 重新引入濒危物种的经验有限,因此了解台湾大马哈鱼的生活史和对栖息地的要求至关重要。
将鲑鱼重新引入其历史栖息地(原生境保护)
在进行栖息地恢复工作(包括清除淤泥陷阱和沿河岸植树造林)之后,大马哈鱼被重新引入五条历史溪流。利用微型无线电发射器等技术跟踪大马哈鱼的行为,并评估其恢复栖息地的适宜性。
有利因素
- 台湾大马哈鱼是溪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它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恢复历史上分布地区的种群数量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 2000 年台湾内陆鲑鱼保护研究研讨会制定的三阶段目标旨在恢复其自然栖息地,扩大该物种的自然分布范围,并降低气候变化等问题带来的生存风险。
- 2005 年的《武陵溪长期监测综合计划(2005-2013 年)》在淤泥疏浚整治计划之前就对栖息地和物种进行了监测,为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奠定了基础。
- 2017 年,通过与太鲁阁国家公园的跨区域协作,在海拔高于祁家湾河的合欢河和南湖放流了台塑大马哈鱼。
- 在不同溪流和同一溪流的不同河段放流大马哈鱼,促进了进化的多样性,为台湾大马哈鱼的遗传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 2023 年 10 月,放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鱼类长途运输的难题。通过无水运输,鱼卵被运送到南湖上游海拔2200米的中阳涧河,并重新引入南湖。
经验教训
- 2004 年,台风 "艾尔 "带来的暴雨和山体滑坡摧毁了齐家湾河沿岸的孵化场。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导致异地保护工作中断了两三年。但是,研究人员和保护人员凭借先前的经验,仍然决心坚持努力。为了减轻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他们还开始向多条河流放流鲑鱼,分散这种气候挑战带来的风险。
与当地和土著社区合作(异地保护)
原住民泰雅族社区在保护巡逻和监测环境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伙伴关系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加强了社区与物种之间的文化联系。
有利因素
- 2000 年,邻近的原住民社区和合作伙伴(Sqoyaw 村和南山部落社区)成立了非正式的鱼类保护小组,以保护其传统领地内的台湾内陆鲑鱼。
- 鲑鱼放流后,监测和管理工作变得至关重要,原住民社区和当地居民的合作被列为优先事项。
- 昔巴国家公园地势崎岖,管理区域广阔,非常适合原住民参与,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地貌,可以协助进行全面巡逻。
- 原住民社区拥有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能够发现栖息地的变化,识别入侵物种的威胁,注意到生态系统的异常,为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见解。
- 有原住民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的共同管理机制可以促进更有效的保护行动,减少潜在的冲突,如偷猎或非法活动。
- 这种合作还能为原住民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因传统狩猎或耕作活动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它将保护工作融入当地经济,创造了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经验教训
- 保护工作的最终成功不仅取决于专业技术的引进,还取决于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意识的提高。
生境恢复(就地保护)
有利因素
- 20 世纪 80 年代发起的保护行动最终遭遇挫折,90 年代宣布保护行动失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高海拔溪流缺乏深潭和避风塘,以及淤泥陷阱造成的栖息地连接中断。
- 1999 年至 2001 年期间,齐家湾溪支流高山溪上的四个淤泥陷阱被逐步拆除或改善,从而观察到了幼年鲑鱼的自然产卵。
- 2010 年,一项评估显示,位于祁家湾河最低处的 1 号淤泥捕集器是一个关键的瓶颈,该淤泥捕集器已于 2011 年被拆除。
经验教训
- 围堰改造工程结束后,淤泥和沙子的流动改变了上下游的河床形态,影响了栖息地环境和水质--这是鲑鱼生存的关键条件。持续监测对于跟踪河床演变的趋势和特征至关重要。
植树造林和改善水质(就地保护)
种植了 50 多万棵本地树木,将受污染的农田变成了林区。此外,还实施了废水处理系统,以尽量减少娱乐区的径流。
有利因素
- 大甲溪上游及其支流的高海拔农业污染了生态系统,水质恶化是导致台山内陆鲑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 完整的森林环境为鲑鱼的生存提供了三个关键条件:温度调节、食物供应和清洁水源。
- 1997 年,开始计划安装废水处理系统,以管理来自武陵农场和周边休闲区的污水,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于 2002 年投入使用。
- 与武陵农场的谈判促进其向生态旅游转型,减少农业活动,开垦农田植树造林。
- 与林业局合作,在祁家湾河沿岸和开垦的农田上种植了 50 万棵本土树木,以恢复河岸生态系统。
- 2006 年 12 月,武陵地区最后 8.1 公顷的私人土地被征用,确保了祁家湾河栖息地免受高海拔农业造成的污染。
经验教训
- 高海拔农业的存在源于土著社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需求,这凸显了促进旨在共存共荣的对话的重要性。
教育倡议
生态教室、导游和学校合作等项目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而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在自然栖息地观察鲑鱼,则促进了公众的参与。
有利因素
- 台湾大马哈鱼是重要的环境指标,保护该物种有助于改善整体环境。
- 环境教育活动包括沿七家湾河的讲解服务和导游、社区和部落合作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设计的以保护为重点的课程和生态营,以及招募志愿者参与实际保护工作。
- 目前正在计划推出沉浸式体验教室,参与者可以穿上潜水衣,进入溪流观察自然栖息地中的台湾大马哈鱼。这些体验活动旨在加深公众对溪流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了解,促进关爱,并激发保护溪流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行动。
经验教训
- 普通公众对台山内陆鲑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开展环境教育对于争取更多的保护工作支持至关重要。
影响
从 1994 年到 2023 年,鲑鱼的数量将从 200 条增加到 18,000 多条,其栖息地也将从一条溪流扩展到五大流域。 这些努力凸显了综合保护战略的重要性,它将栖息地恢复、水产养殖专业知识、技术创新、公众参与和原住民合作结合在一起。这一成功表明,人类有能力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危机。
受益人
台湾内陆鲑鱼、当地物种、原住民和当地社区成员、游客、志愿者、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目标
故事
廖林彦于 1999 年加入保护团队,他的专长是水产养殖,现任黑坝国家公园管理处武陵站站长:
"台湾的溪流陡峭而短,东起中央山脉,流向太平洋,西至台湾海峡。 这些短距离使它们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突如其来的暴雨或干旱会对台湾内陆鲑鱼造成重大影响。当生态系统失衡时,鲑鱼的数量就会减少。因此,鲑鱼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指标。保护这一指标不仅有助于改善直接环境,还有助于台湾的整体生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