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滇金丝猴最南端的美丽家园
 
          一、背景
滇金丝猴是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云岭山脉,现存约3800只。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其最南端分布地,是维持物种生存空间的关键区域。历史上,该区域滇金丝猴种群因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及生境退缩,从4个种群减少至2个。
二、解决方案应用方式
1.标准化监测与技术升级。统一数据采集规范:每月8天、每日12小时监测,记录种群数量、行为节律、食性等,确保数据有效性。
提升设备配置:配备GPS、红外相机等,填补影像记录空白,在天池种群区域安装5台红外相机,成功获取粪便样本及活动痕迹。
2.专家团队与长期监测体系。组建跨机构专家团队,解决以往专家指导不足问题。
3.食物资源与栖息地管理。建立食物资源数据库:记录龙马山种群取食的26种植物及季节性食性变化,为栖息地植被修复提供依据。生境廊道修复:针对龙马山种群活动的5个生境斑块,优先保护冷杉林、云南铁杉林等关键植被类型。
4.人为干扰管控与社区参与。量化干扰类型:夏季重点监测采菌等高频干扰,标记干扰位置,针对性设置禁入期。社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保护意识,减少活动对猴群的影响。
三、解决的核心挑战
1.种群增长瓶颈:龙马山种群年增长速率从2011年前的快速增长降至2012年后的稳定状态,确认生境接近环境容纳量,需优化栖息地质量。
2.监测数据碎片化:统一规范后,无效数据率从53%降至可控范围,天池种群从“数据空白”转为“存在性确认”。
3.人为干扰威胁:夏季干扰强度达4.23,通过季节性管控降低猴群应激反应。
4.小种群存续风险:天池种群通过红外相机布设与粪便分析,首次证实其存续,为廊道建设提供依据。
四、积极成果
1.种群稳定增长:龙马山种群数量从2011年的127只增至2024年的190只,增长49%,种群结构稳定,接近环境容纳量但动态平衡。
2.行为与生态适应性研究:明确滇金丝猴日活动节律、季节性食性变化,为食物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3.技术与社区协同效应:标准化监测使人为干扰定位精度提升,社区参与使2024年夏季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为同类保护区提供可复制模式。
4.小种群保护突破:天池种群通过粪便与痕迹监测被确认存续,其作为滇金丝猴最南端种群,为物种分布边界研究及生境廊道规划奠定基础。
该方案通过“科学监测-生境修复-社区共治”的整合策略,有效缓解了滇金丝猴面临的种群增长停滞、栖息地破碎化及人为干扰等威胁,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监测-评估-干预”的闭环管理范式。
背景
应对的挑战
一、栖息地问题.
栖息地因道路建设、农业扩张等呈现碎片化,导致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同时,生境已接近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空间受限,进一步加剧生存压力。
二、人为干扰突出
当地居民的放牧、采菌、薪柴砍伐等活动频繁,直接侵占猴群栖息地,破坏食物资源。此外,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也对其生活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三、保护能力不足
种群监测依赖传统方法,数据收集效率低、覆盖面有限,难以精准掌握种群动态。同时,基层保护团队缺乏专家指导和先进设备,制约了保护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地点
过程
过程概述
一、技术支撑与数据标准化:科学保护的基石
标准化数据采集与技术设备提升构成保护体系的底层架构,直接决定监测精度与决策有效性。文档显示,因前期数据记录不规范,88天野外工作仅42天数据有效,猴群活动位点完整率不足60%。通过统一15分钟瞬时扫描取样法、升级红外相机(1km×1km网格布设)和GPS追踪技术,龙马山种群实现了行为节律(取食高峰8:00-11:00及15:00-18:00)与栖息地利用(3000-3200米核心海拔带)的精准量化。这些数据为专家团队提供了关键依据,例如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2.10:1的发现,直接支撑了“种群接近环境容纳量”的科学判断。
技术设备的提升同时强化了其他要素效能:高清摄像机记录的猴群行为影像成为社区宣传素材,增强村民保护意识;GPS位点数据通过QGIS分析明确了生境破碎化程度(天池种群周长面积比14.57),为廊道建设提供空间坐标。
二、专家团队与长期监测:决策优化的核心引擎
专家团队与长期监测形成“监测-分析-反馈”闭环,确保保护策略的科学性与连续性。大理大学等机构专家通过粪便DNA分析确认天池种群遗传多样性,结合龙马山1988-2024年种群数据(从50余只增至190余只),揭示“种群增长速率下降42%”的趋势,进而提出“生境扩展优先于数量提升”的保护方向。
专家指导直接提升监测质量:针对天池种群初期数据匮乏问题(仅5台红外相机、2粒粪便样本),专家团队设计“痕迹识别+红外相机网格化布设”方案,2024年成功验证种群存续。这种“技术指导-数据积累-策略优化”模式,使保护措施始终基于科学证据。
三、食物资源数据库与栖息地保护:物种存续的物质保障
食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记录26种植物,松萝占比67.4%)为栖息地修复提供精准靶点。文档指出,云南铁杉林(面积1713 hm²)是龙马山种群的关键生境,而松萝作为“冬季 fallback food”,其分布直接影响猴群越冬存活率。基于此,保护区针对性开展铁杉林抚育,同步通过防火线优化减少生境破碎化(天池种群生境斑块面积从1.24 km²扩展至3.23 km²)。
食物数据库与技术监测形成联动:当红外相机捕捉到猴群取食新植物(如红花五味子)时,专家团队可快速更新食性数据,调整保护策略。这种“资源识别-生境修复-食性适应”链条,保障了物种对环境的长期适应。
四、社区参与与干扰防控:保护落地的社会支撑
社区共管与干扰防控是保护措施的执行终端,其成效依赖前序要素的协同支撑。通过展示红外相机影像和种群增长数据(如龙马山种群增幅280%),社区居民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参与”,组建15支村民巡护队,2024年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夏季干扰强度较2015年降低23%。
社区参与同时反哺数据采集:村民提供的“采菌路线”“放牧热点”等信息,帮助保护区绘制干扰风险地图,针对性设置季节性禁入区(如夏季采菌期封闭核心取食区)。这种“数据驱动-社区行动-干扰减少”的良性循环,使龙马山猴群夏季移动距离缩短27%,能量消耗降低,繁殖成功率提升(AF:I比值达2.
积木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滇金丝猴保护需依托技术支撑、协作网络、科学管理流程三大核心体系,系统性解决栖息地碎片化、人为干扰、保护能力不足等新挑战,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一、技术支撑:仪器工具与科学方法创新
1. 监测设备升级
高精度观测工具:配备单筒望远镜、GPS定位仪、红外相机(如1km×1km网格布设)及巡护助手App,实现猴群活动位点实时记录与轨迹分析,替代传统纸质记录,提升数据精度(如龙马山种群日移动距离监测误差降低40%)。
影像与数据分析设备:高清摄像机、夜视设备用于猴群行为记录,QGIS软件分析生境利用强度,解决栖息地碎片化动态监测难题(如识别三角架、腰棚子等核心利用片区)。
2. 标准化监测方法
种群与行为监测:采用直接观察法(如2024年龙马山种群190余只个体计数)、瞬时扫描取样法(15分钟间隔记录取食/移动/休息/社交行为),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行为节律差异,精准掌握种群结构(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2.10:1)与活动模式(如双峰取食高峰:8:00-11:00及15:00-18:00)。
食性与受胁因素调查:记录12科26种植物取食行为(如松萝占比67.4%),建立食物资源数据库;通过干扰强度分级(1-3级)记录放牧、采菌等96次人为活动,明确夏季干扰峰值(强度4.23),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
二、协作网络: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1. 跨部门科研合作
政府-科研机构联动: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联合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组建以王浩瀚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开展长期监测(如2013-2024年龙马山种群增长49%),解决基层保护团队技术短板。
国际经验整合:参考IUCN灵长类保护标准,引入粪便DNA分析、卫星追踪等技术,提升小种群(如天池种群约20只)遗传多样性研究能力。
2. 社区共管与生态补偿
替代生计与参与式保护:通过生态补偿(如林下经济补贴)、社区巡护队(培训村民参与猴群监测)减少放牧、薪柴砍伐等干扰,2024年龙马山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
保护宣传教育:针对夏季采菌旺季开展社区宣讲,提升居民对滇金丝猴食性(如松萝依赖)的认知,降低食物资源破坏风险。
三、管理流程:全链条保护策略
1. 数据标准化与长期监测
规范数据采集:统一记录模板(如猴群活动位点、取食植物种类),确保88天监测中42天有效数据可用;建立“个体-种群-生境”三级数据库,整合26种食物标本与栖息地海拔分布(3000-3200米核心带)。
动态评估机制:采用种群增长模型(成年与幼年个体比值1.13:1)判断生境容纳量,结合季节干扰强度调整保护重点(如夏季加强腰棚子片区巡护)。
2. 栖息地修复与风险防控
生境廊道建设:针对天池种群隔离问题(距村庄仅0.7km),规划森林斑块间廊道(如连接1.24km²与1.58km²核心区),缓解道路与村庄造成的基因交流阻断。
应急响应体系:建立伤病个体救助机制(如2015年上哨村滇金丝猴救助案例),配备急救设备与专家会诊流程,降低意外死亡风险。
3. 政策与资金保障
法律与规划支撑:依托《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地方政府专项拨款用于红外相机布设(如天池区域5台相机)与监测人员培训。
长效资金机制:整合公益组织捐赠(如腾讯公益“滇金丝猴保护计划”)与国际合作项目资金,保障食物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社区补偿可持续性。
总结
滇金丝猴保护通过技术赋能监测精度、协作化解人为冲突、流程保障管理效能,形成“监测-研究-干预-反馈”闭环。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南部种群(如天池种群)追踪技术、扩大社区共管覆盖面,以应对气候变化与栖息地退缩等新挑战,推动种群从“稳定恢复”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有利因素
一、政策与法律保障
中国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刚性保护范围,并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格管控栖息地。各级政府出台专项规划,建立白马雪山、云龙天池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覆盖核心分布区的保护网络,为种群存续提供制度支撑。
二、保护地体系完善
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林、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改善栖息地碎片化问题。如云龙天池保护区作为滇金丝猴最南端分布地,近年新发现约20只的“天池种群”,证实保护措施有效扩展了物种分布范围,缓解了生境隔离压力。
三、社区共管与生态补偿
推行“社区共管”模式,通过生态补偿、替代生计(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减少居民对栖息地的依赖。当地社区组建巡护队参与监测,形成“保护-受益”良性循环,降低放牧、采菌等人为干扰,2024年监测显示龙马山种群数量达190余只,较2011年增长49%。
四、科技与科研支撑
引入红外相机、GPS追踪等技术提升监测精度,建立食物资源数据库和种群动态模型。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指导,结合行为生态学研究(如日活动节律、食性分析),优化保护策略科学性,为种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五、社会关注与国际合作
作为“旗舰物种”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机构通过资金捐赠、技术合作支持保护项目。科研团队与IUCN等国际组织合作发表研究成果,提升保护实践的国际认可度。
经验教训
一、保护经验
1. 保护地体系与种群恢复成效显著
保护区网络建设:通过建立云龙天池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核心栖息地保护屏障。龙马山种群数量从1988年的50余只增长至2024年的190余只,近30年持续上升,2011-2024年增幅达49%,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稳定在2.10:1,种群结构健康。
新种群发现与分布扩展:2024年在天池保护区西南新发现约20只的“天池种群”,将滇金丝猴分布南界向南推进40公里,成为目前最南端种群,证实保护措施对扩展物种分布的有效性。
2. 科技监测与科研支撑
技术应用:采用红外相机(1km×1km网格布设)、GPS追踪、QGIS生境分析等技术,实现种群动态与栖息地利用的精准监测。龙马山种群通过瞬时扫描取样法(15分钟间隔)记录行为数据,明确取食高峰(8:00-11:00及15:00-18:00)和核心活动区(3000-3200米海拔带)。
食性与栖息地研究:建立包含26种植物的食性数据库,确认松萝占食物组成的67.4%,并针对性保护云南铁杉林等关键植被,保障冬季食物供给。
3. 社区参与与干扰防控
社区共管模式:组建村民巡护队参与监测,通过生态补偿(如林下经济补贴)减少放牧、采菌等干扰。2024年龙马山种群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夏季干扰强度较2015年降低23%。
保护意识提升:结合红外相机影像开展社区宣传,推动居民自发设立防火线巡查制度,降低人为活动对猴群的影响。
4. 跨区域协作与政策保障
科研机构联动:云龙天池保护区联合大理大学等组建专家团队,长期开展种群遗传学研究,2024年通过粪便DNA分析确认天池种群遗传多样性。
法律与规划支撑:依托《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地方政府专项拨款用于监测设备升级(如天池区域安装5台红外相机)。
二、主要教训
1. 栖息地破碎化与隔离威胁
地理隔离加剧:现存种群受道路、村庄阻隔严重。龙马山与天池种群相距仅40公里,但因生境隔离无法基因交流;天池种群栖息地面积仅3.23km²,被牧场和防火线分割,周长面积比达14.57,加剧小种群衰退风险。
环境容纳量瓶颈:龙马山种群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比值达1.13:1,接近环境容纳量上限,2012-2024年年均增长率较2011年前下降42%,需加强生境扩展与廊道建设。
2. 监测能力与数据标准化不足
数据质量问题:监测记录不规范导致88天野外工作中仅42天数据有效,猴群活动位点记录完整率不足60%,影响种群动态分析精度。
技术设备滞后:缺乏高清摄像机和夜视设备,无法记录猴群穿越开阔地的关键行为;天池种群仅安装5台红外相机,2024年仅获取2粒粪便样本,数据量不足以评估种群数量。
3. 人为干扰与保护冲突
季节性干扰突出:人为干扰导致猴群取食时间缩短18%,日移动距离增加27%。
替代生计覆盖面有限:部分社区仍依赖传统畜牧业,生态补偿标准(人均年补助约1200元)不足以抵消经济损失。
4. 科研与保护衔接不足
专家指导缺位:协议要求专家年指导60天,但实际仅覆盖龙马山种群,天池种群因缺乏技术培训,巡护员对痕迹识别能力不足,错失猴群追踪机会。
长期监测机制薄弱:未建立跨年度种群数据库,对滇金丝猴“向高海拔退缩”的长期趋势(南部分布区海拔上升300米/decade)缺乏预警模型,难以应对气候变化潜在威胁。
滇金丝猴保护通过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和社区参与实现种群恢复,但栖息地破碎化、监测能力不足、人为干扰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生境廊道建设、标准化数据采集、跨区域科研协作及社区可持续生计扶持,以应对小种群衰退与环境变化的复合挑战。
影响
一、环境影响:物种恢复与生态系统稳定
1. 种群数量显著增长
龙马山种群从1988年的50余只增至2024年的190余只,近30年持续上升,2011-2024年增幅达49%;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稳定在2.10:1,种群结构健康,接近理论稳定值(2:1)。
新发现天池种群(约20只),将滇金丝猴分布南界向南推进40公里,成为目前最南端种群,扩展了物种生态位。
2. 生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持
龙马山猴群核心活动区(3000-3200米海拔带)覆盖云南铁杉林(1713 hm²),松萝占食物组成的67.4%,通过针对性保护关键植被,保障了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天池种群栖息地面积达3.23 km²,虽受破碎化影响,但通过廊道建设连接1.24 km²和1.58 km²的森林斑块,维持了区域生物多样性。
3. 技术监测支撑生态研究
红外相机(1km×1km网格布设)和GPS追踪技术实现精准监测,龙马山猴群日移动距离1269±233米,季节差异显著(夏季1492米 vs 秋季1117米),为气候变化下的行为适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社会影响:社区参与与保护意识提升
1. 社区共管模式减少人为干扰
组建15支村民巡护队,2024年龙马山种群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夏季干扰强度较2015年降低23%;放牧(51次)和采菌(19次)占比从73%降至62%。
社区参与防火线巡查,红外相机影像用于宣传教育,使居民自发设立季节性禁入区,如夏季采菌期封闭核心取食区。
2. 监测能力建设与知识普及
巡护员通过技术培训掌握痕迹识别技能,龙马山猴群活动位点记录完整率从不足60%提升至72%;天池种群调查中,村民协助收集32条痕迹数据,为新种群确认提供关键证据。
三、经济影响:生态补偿与可持续生计
1. 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保护协同
通过林下经济补贴等生态补偿措施,减少社区对传统畜牧业的依赖,2024年参与巡护的村民家庭年均增收约1200元(基于管护局生态补偿标准)。
替代生计覆盖保护区周边8个村庄,涉及农户320户,间接减少偷牧、盗采事件发生率40%。
2. 科研与保护产业联动
专家团队(大理大学等)长期驻点研究,带动当地监测设备采购(如5台红外相机)和数据分析服务需求,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2个,年投入科研经费约50万元。
总结
保护解决方案通过种群恢复-生境维护-社区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了多维效益:环境层面,滇金丝猴种群增长49%、分布范围扩展40公里,关键植被覆盖率提升;社会层面,社区干扰减少15%,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经济层面,生态补偿与科研投入带动可持续生计发展。这些成效印证了“技术支撑-社区共管-政策保障”模式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有效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
受益人
- 滇金丝猴种群:龙马山种群从1988年50余只增至2024年190余只,近30年持续增长;新发现天池种群约20只,分布南界南推40公里,成为最南端种群,物种存续与分布范围显著扩展。
- 当地社区:组建15支村民巡护队,2024年人为干扰频次下降15%,参与巡护家庭年均增收约1200元;替代生计覆盖8个村庄320户,偷牧盗采事件减少40%,保护意识提升。
- 科研与经济:专家团队驻点研究带动监测设备采购(如5台红外相机),间接创造12个就业岗位,年科研经费约50万元,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同。
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GBF)
可持续发展目标
故事
岩坡上的“种树专家”:赵定宝与滇金丝猴的“生命之桥”一、寒坡上的第一锹土
2018年早春,海拔3000米的云龙天池保护区北坡,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赵定宝的脸上。这位42岁的护林员正攥着铁锹,在裸露的岩坡上挖下第一个树坑。冻土坚硬如铁,每一锹下去只能啃出巴掌大的缺口,手掌很快磨出了血泡。“当时想着,这地方连草都不长,种树简直是开玩笑。”赵定宝回忆道。
彼时,保护区刚启动滇金丝猴廊道修复项目。南北片区10公里的森林破碎带,将猴群分割成龙马山180余只、天池20余只的孤立种群。“猴群见不了面,基因就会退化,南端种群可能10年内消失。”科研人员的话像石头压在赵定宝心里。他是土生土长的检槽乡人,从小听着“雪山精灵”的传说长大,却亲眼见过偷猎者的套子和被砍倒的冷杉。
第一批种下的500棵云杉苗,一个月后只剩下不到100棵。野兔啃食、风雪吹倒、土层浅薄导致根系不稳,成活率不足20%。赵定宝蹲在枯死的树苗前,看着远处猴群在残林里艰难觅食,突然红了眼:“不能让它们像这些树苗一样,在我们手里活不下去。”
二、“四步种树法”里的倔强
接下来的三年,赵定宝成了岩坡上的“钉子户”。天不亮就背着树苗上山,带着馒头在林里蹲一天,直到星星出来才摸黑下山。他发现,普通种树法在高海拔根本行不通:“土太松,风一吹就倒;坑太浅,根扎不稳。”
一次暴雨后,他看到被冲歪的树苗旁,几株野生冷杉却屹立不倒。扒开土层才发现,这些树的根系深扎在岩石缝隙里,周围的土壤被雨水压实后反而成了保护层。“原来不是山不肯长树,是我们没懂山的脾气。”赵定宝突然开窍。
他开始试验“土办法”:坑挖80公分深(比常规深30公分),把碎石筛出去,混入腐殖土;树苗栽下后,用脚把土踩得结结实实,再打三根木桩,围上铁丝网防啃食。这套后来被总结为“塘打深、土踩实、桩打稳、铁丝网围紧”的“四步种树法”,让2019年种下的1000棵树苗成活率一下子提到了50%。
最险的一次,他为了抢救被暴雪压弯的树苗,在陡坡上滑倒,顺着雪坡滚了七八米,被一棵老树拦住。“爬起来第一件事是摸树苗,发现没断,心里比啥都踏实。”如今说起来云淡风轻,但他手腕上那道10公分的伤疤,还留着当时被岩石划破的痕迹。
三、从“护林员”到“树医生”
2021年,赵定宝的种树区域扩大到822亩。他不再是单打独斗——保护区组建了20人的“造林突击队”,他成了技术指导。每天带着队员们上山,手把手教他们筛土、打桩,嗓子喊到沙哑。“赵师傅的眼睛比显微镜还尖,哪棵树叶子发黄了,他一看就知道是缺水还是被虫咬了。”年轻队员小李说。
为了让树苗长得壮,赵定宝跟着科研人员学起了“植物营养学”。他发现,华山松喜欢偏酸性土壤,就收集松针腐叶改良土质;冷杉幼苗怕晒,就在旁边种上高秆的花楸遮阳。他还在林地里埋下竹筒,定期观察土壤湿度,“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树会‘告诉’你。”
2023年夏天,第一批由他亲手栽种的云杉长到了2米高。红外相机拍到一只滇金丝猴顺着树干爬上树冠,摘了松萝塞进嘴里。赵定宝把这段视频看了不下20遍:“你看它爪子抓着树干的样子,就像摸着自己孩子的手。”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树活了,猴来了,这条路没白走。”
四、会“说话”的森林与未完成的约定
如今的赵定宝,手机里存着上千张树苗的“成长照”。他能准确说出每片林子的树龄、成活率,甚至哪棵树下藏着野兔的窝。“以前觉得树就是树,现在知道它们会‘说话’——这片冷杉结果多,说明今年雨水好;那片云杉新叶少,可能是土不够肥。”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保护区累计造林8900余亩,种下云杉、冷杉等树木99.7万株,成活率稳定在70%以上。曾经裸露的岩坡上,幼苗正以每年30公分的速度拔节,预计15年后将形成连续树冠,成为连接南北猴群的“生命之桥”。
去年冬天,赵定宝在廊道附近发现了一串新鲜的猴群足迹,一直延伸向南方。“说不定过几年,就能看到北边的猴群带着小猴,从我们种的树上跳到南边去。”他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眼里闪着光,“到那时,我要在最高的那棵冷杉上挂个红布条,告诉它们:这条路,我们给你们修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