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境适宜性模型确定优先保护区

选择 3-4 种最能代表景观的本地动物物种,有助于体现需要保护/管理的特定生态系统。确定目标物种后,ECF 便可创建一种当地人易于理解的野生动物保护方法--将有魅力的物种与景观管理实践直接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为当地人提供日常保护工作与长期景观影响之间的有形联系。例如,如果原生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即使高加索赤鹿以前在当地已经灭绝,它们也会回归。后来,在制定保护协议时,这些关键本地动物物种的存在被用作生物多样性的指标。

利用遥感和实地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关键物种的现有和潜在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利用最大熵建模(MAXENT)软件,为每个关键物种创建栖息地适宜性模型,从而绘制出显示关键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地图。这种方法使当地人能够在保护目标、要实施的措施和预期影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有助于确定进一步研究的优先事项,并对物种/栖息地进行监测。

1.获取最新、准确的遥感景观数据 - ESRI、USGA NOAA 等。

2.对工作人员进行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运行建模软件的培训和教育 3.

3.结合当地和专家数据以及关于关键物种的知识 4.

4.从目前/曾经在该地区工作过的非政府组织获取实地数据

  • 栖息地适宜性建模为在复杂地貌中确定地理和专题保护优先事项提供了一种成本低、时间短的有效方法。
  • 即使实地观测数据有限,其结果在规划的初始阶段也很有用,不过需要注意输入数据质量的局限性。
  • 栖息地适宜性地图是与包括当地居民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讨论保护目标、优先事项和措施的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