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发布和发布后管理

2013 年至 2018 年期间,人工饲养的雏鸟被小群软释放,复制了正常的家庭群体规模。

计划是在雏鸟羽化后不久放飞,但首次放飞使用的是亚成鸟(小于 4 岁)。泽西动物园的人工繁殖直到2014年才取得成功。

放归鸟群在放归鸟舍中进行了至少 2 周的适应性和社会化训练,并训练它们将哨声与食物联系起来,以便工作人员在需要重新捕捉时将鸟儿唤回鸟舍。每批鸟最初都有一定的放飞时间,然后被叫回鸟笼取食并被关禁闭,直到下一次放飞。放归时间逐日增加,直至完全放归。工作人员跟踪任何一只没有返回的鸟,在可行的情况下试图将其引诱回来。如果鸟儿去了栖息地,工作人员会在日出时返回重试。

所有鸟类都安装了脚环。2013 年至 2016 年间放飞的所有鸟类都安装了尾部甚高频发射器。起初,它们每天要接受三次补充喂食,与圈养时一样,后来减少到每天一次。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以便进行密切监测。

泽西动物园的兽医部门在放归前和放归后都会进行粪便筛查,以监测寄生虫水平,必要时使用驱虫药,并对身体损伤进行治疗。

  • 敬业的工作人员,愿意为该物种付出更多。
  • 公众的支持,他们有办法并愿意报告在放归地点以外看到的情况
  • 泽西动物园拥有自己的兽医部门,该部门拥有鸟类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与该物种打交道的经验。
  • 甚高频跟踪有其局限性。当时还没有针对该物种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关于散布数据,工作人员通常更依赖于公众目击,而不是甚高频追踪方法。不过,甚高频追踪在寻找最近被释放的失踪个体时非常有价值。该团队能够找到鸟类并提供补充饲料,有一次还找到了一只死鸟,让兽医进行了尸检。
  • 在野外食物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放归后应继续提供补充饲料,以支持种群数量。释放阶段的存活率很高。损失的原因是个体无法获得补充饲料而饿死。
  • 放归 6 个月以下的雏鹰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 单独饲养而没有兄弟姐妹的个体即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更有可能在野外失败。
  • 适应性管理是关键。制定计划,但也要准备好根据物种的需要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