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遗址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方法

赫库兰尼姆 2000 年前的墓葬性质意味着,20 世纪初的露天发掘揭示了罗马城镇的非凡 保存水平,但同时必须对这些多层废墟进行加固,并恢复道路和排水系统。如今,该遗址不仅需要保护考古结构,还需要在城市范围内对这些老化的修复措施进行保护。

然而,20 世纪末在赫库兰尼姆所做的工作是将遗址作为一系列单独的元素来处理的。这部分是由于获得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稳定资金来源的机会有限--用于一次性局部项目的零星资金占主导地位。

进入千禧年后,采取了一种新的方法,对整个遗址的保护问题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了规划,并对它们采取了行动。最初的工作重点是解决濒临倒塌地区或具有脆弱装饰特征地区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重点转移到长期战略上,以减少损坏的原因,并制定整个遗址的维护周期,由公共当局独自维持,使遗址不会倒退。目前,这些工作完全由公共合作伙伴承担,总体目标已经实现。

2004 年意大利法律框架的发展允许私人合作伙伴直接承包保护工程,并 "捐献 "具体成果,而不仅仅是资金支持。这使得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对现有管理系统的真正业务提升。

随后,2014-2016 年期间针对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法律改革增强了公共合作伙伴对遗址需求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 通过使用用户主导的数据管理工具,可以加强对大型遗产地的跨学科分析和决策。在保护规划、实施和监测中整合跨学科信息技术工具,对于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智力资源至关重要。
  • 由于合作时间较长,而且跨学科团队全年都在现场, 因此在将维护制度移交给公共遗产管理机构之前,可以对遗址的需求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需求的长期战略进行广泛的测试。
  • 20 世纪广泛而棘手的修复干预是许多建筑遗产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更多的知识共享。
  • 科维德-19 大流行病暴露了机构模式在没有门票收入的情况下的财务脆弱性,以及公共合 作伙伴是否有能力长期持续改善遗址保护和维护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