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和改善水质(就地保护)

种植了 50 多万棵本地树木,将受污染的农田变成了林区。此外,还实施了废水处理系统,以尽量减少娱乐区的径流。

  • 大甲溪上游及其支流的高海拔农业污染了生态系统,水质恶化是导致台山内陆鲑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 完整的森林环境为鲑鱼的生存提供了三个关键条件:温度调节、食物供应和清洁水源。
  • 1997 年,开始计划安装废水处理系统,以管理来自武陵农场和周边休闲区的污水,第一座污水处理厂于 2002 年投入使用。
  • 与武陵农场的谈判促进其向生态旅游转型,减少农业活动,开垦农田植树造林。
  • 与林业局合作,在祁家湾河沿岸和开垦的农田上种植了 50 万棵本土树木,以恢复河岸生态系统。
  • 2006 年 12 月,武陵地区最后 8.1 公顷的私人土地被征用,确保了祁家湾河栖息地免受高海拔农业造成的污染。
  • 高海拔农业的存在源于土著社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需求,这凸显了促进旨在共存共荣的对话的重要性。
生境恢复(就地保护)
  • 20 世纪 80 年代发起的保护行动最终遭遇挫折,90 年代宣布保护行动失败。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高海拔溪流缺乏深潭和避风塘,以及淤泥陷阱造成的栖息地连接中断。
  • 1999 年至 2001 年期间,齐家湾溪支流高山溪上的四个淤泥陷阱被逐步拆除或改善,从而观察到了幼年鲑鱼的自然产卵。
  • 2010 年,一项评估显示,位于祁家湾河最低处的 1 号淤泥捕集器是一个关键的瓶颈,该淤泥捕集器已于 2011 年被拆除。
  • 围堰改造工程结束后,淤泥和沙子的流动改变了上下游的河床形态,影响了栖息地环境和水质--这是鲑鱼生存的关键条件。持续监测对于跟踪河床演变的趋势和特征至关重要。
与当地和土著社区合作(异地保护)

原住民泰雅族社区在保护巡逻和监测环境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伙伴关系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加强了社区与物种之间的文化联系。

  • 2000 年,邻近的原住民社区和合作伙伴(Sqoyaw 村南山部落社区)成立了非正式的鱼类保护小组,以保护其传统领地内的台湾内陆鲑鱼。
  • 鲑鱼放流后,监测和管理工作变得至关重要,原住民社区和当地居民的合作被列为优先事项。
  • 昔巴国家公园地势崎岖,管理区域广阔,非常适合原住民参与,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地貌,可以协助进行全面巡逻。
  • 原住民社区拥有丰富的传统生态知识,能够发现栖息地的变化,识别入侵物种的威胁,注意到生态系统的异常,为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见解。
  • 有原住民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的共同管理机制可以促进更有效的保护行动,减少潜在的冲突,如偷猎或非法活动。
  • 这种合作还能为原住民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因传统狩猎或耕作活动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压力。它将保护工作融入当地经济,创造了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 保护工作的最终成功不仅取决于专业技术的引进,还取决于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意识的提高。
将鲑鱼重新引入其历史栖息地(原生境保护)

在进行栖息地恢复工作(包括清除淤泥陷阱和沿河岸植树造林)之后,大马哈鱼被重新引入五条历史溪流。利用微型无线电发射器等技术跟踪大马哈鱼的行为,并评估其恢复栖息地的适宜性。

  • 台湾大马哈鱼是溪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它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恢复历史上分布地区的种群数量可以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 2000 年台湾内陆鲑鱼保护研究研讨会制定的三阶段目标旨在恢复其自然栖息地,扩大该物种的自然分布范围,并降低气候变化等问题带来的生存风险。
  • 2005 年的《武陵溪长期监测综合计划(2005-2013 年)》在淤泥疏浚整治计划之前就对栖息地和物种进行了监测,为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奠定了基础。
  • 2017 年,通过与太鲁阁国家公园的跨区域协作,在海拔高于祁家湾河的合欢河和南湖放流了台塑大马哈鱼。
  • 在不同溪流和同一溪流的不同河段放流大马哈鱼,促进了进化的多样性,为台湾大马哈鱼的遗传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 2023 年 10 月,放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鱼类长途运输的难题。通过无水运输,鱼卵被运送到南湖上游海拔2200米的中阳涧河,并重新引入南湖。
  • 2004 年,台风 "艾尔 "带来的暴雨和山体滑坡摧毁了齐家湾河沿岸的孵化场。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导致异地保护工作中断了两三年。但是,研究人员和保护人员凭借先前的经验,仍然决心坚持努力。为了减轻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他们还开始向多条河流放流鲑鱼,分散这种气候挑战带来的风险。
综合生命周期繁殖计划(异地保护)

在四年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全面的人工繁殖计划,每年生产 10 000 条鱼,用于保护和重新引入。面临的挑战包括遗传多样性低和特定栖息地的要求。

  • 根据诺亚方舟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基因库,旨在通过人工繁殖增加台湾内陆鲑鱼的数量。
  • 2000 年,召开了台湾内陆鲑鱼保护研讨会,制定了全面的保护框架。其目标是在 30 年内逐步恢复大甲溪上游五条历史溪流,这些溪流是大马哈鱼最初繁衍生息的地方。采取了原地(现场)和异地(场外)保护的双重策略。
  • 纯粹的人工繁殖方法会降低遗传多样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繁殖计划。
  • 重新引入濒危物种的经验有限,因此了解台湾大马哈鱼的生活史和对栖息地的要求至关重要。
快速反应小组根据实时数据对可疑威胁采取行动

利用 ScannerEdge 的实时警报,响应单位可以快速评估和减轻潜在威胁,如偷猎或其他非法活动。

目的:将射频信号检测转化为可操作的洞察力,触发现场的快速响应行动。

工作原理警报会被传送到专门的响应小组,以便进行调查和干预。ScannerEdge 的 GPS 功能与 EarthRanger 的集成有助于精确定位信号源,以便采取精确行动。

必须明确规定响应规程,以避免决策延误。

与当地执法机构合作可提高快速反应团队的效率。

如果结合基于 ScannerEdge 历史数据的预测分析,实时响应会更加有效。

移动电话/卫星电话监控

ScannerEdge 专门监测移动电话、卫星电话以及其他通信设备的射频信号,以探测偏远地区的人类活动。

目的:通过检测和分析半径 3 千米范围内的射频信号,提供有关人类存在或非法活动的实时情报。

工作原理ScannerEdge 扫描射频信号(UMTS、Wi-Fi、蓝牙、卫星电话和 VHF 无线电),并通过 LoRaWAN 或卫星连接发送警报。数据被集中起来,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决策。

ScannerEdge 能够与多种通信网络 LoRa/Satellite 集成,即使在非常偏远的地区也能确保可靠的数据传输。

卫星数据传输虽然功能强大,但成本高昂,需要采用能满足运营开支的资金模式。

适当校准以过滤误报对于获取可操作的情报至关重要。

DZNE 河岸村落协议》执行情况的中期审查。

对这些协议进行监督的任务使我们能够确定协议的执行程度,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在刚果国家警察中开展了一些朝拜活动,以寻求治疗、驱除邪灵和争取专业晋升。在纳西安(Nassian)、布纳(Bouna)和泰希尼(Tehini)等地,总共签署了 30 份进入圣地朝拜的协议。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以评估各区社区在国家公园内的圣地开展的祭拜活动,确定与执行国家公园内圣地准入协议相关的优势和困难,向公共政策和研究办公室提供年度祭拜活动日历,并就改善协议签署方之间的合作提出建议。审查研讨会于 2023 年 12 月 20 日在库图巴专区会议室举行。泰希尼(Tehini)、纳西安(Nassian)、科图巴(Kotouba)和布纳(Bouna)分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其他与会者还包括已签署协议的村庄的代表、伊加特办事处官员和技术合作伙伴(德国国际合作机构/Pro2GRN)的一名代表。

作为三十(30)个河边村庄祭拜活动的一部分,各社区与公共政策和研究办公室共签署了三十(30)份进入国家公园的协议。2023 年,在五(05)个村庄举行了五(58)次祭拜活动。在 2023 年开展的所有祭拜活动中,有 470 人使用了国家自然保护计划。研讨会期间收集了当地居民的一些证词,以介绍国家公园访问协议的优势。

证词 1(Kokpingué 村):在国家公园内供奉神像减缓了村里接二连三的不幸。

证词 2(Koutouba 村):可以举出几个供奉神像的好处,最近的一个好处是一名国家官员的职业晋升,他曾请求神像提供服务,并获得了很高的职位。

证词 3(亚洛村):村代表报告说,村里遭受了旱灾,导致收成不好。祭拜圣地后,雨水充沛,收成很好。

每个村庄都制定了祭拜日历。遇到的一些困难包括:无法进入圣地、 祭拜资金不足、无法找到圣地以及一些祭拜者失踪。面对这些困难,OIPR DZNE 及其合作伙伴打算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人们找到祭祀地点,并进行首次祭祀。

定期审查框架对于评估进展情况和提出消除公约实施障碍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监督布纳(Bouna)和纳西安(Nassian)地区进入国家公园(CNP)朝拜圣地协议的执行情况,并扩大到郊区的所有村庄。

在签署了为朝拜圣地而进入国家公园的协议后,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在实地开展了一 次监测任务,以确定在执行协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所有合作村落探 访国家公园圣地的计划以及未进行任何探访的村落的情况。除了这次监测任务外,还与 Tehini 地区周边村庄的传统当局进行了讨论,以收集关于将访问协议扩大到该地区圣地的可能性的信息。与特希尼地区七(07)个村庄的社区合作确定了二十(20)处圣地,这些村庄的某些社区表示需要进入国家公园内的圣地进行礼拜。考察团由 OIPR/DZNE(DZNE 研究官员、Bouna、Nassian 和 Tehini 区负责人、相关区的农村领导人和社区代表)和 GIZ/Pro2GRN 生物多样性专家领导。

在后续行动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村庄在国家民事警察局举行了祭拜活动,以祈求甘露 (在签署公约的 17 个村庄中,有 03 个村庄举行了 35 次祭拜活动)。至于其他没有举行祭拜活动的村庄,他们对公约的倡议表示欢迎,并补充说,自公约签署以来,大部分村庄都没有举行过需要祭拜的活动。在讨论过程中,一些村庄指出,他们与神灵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因此,他们不需要立即进行祭拜。他们必须做出牺牲,才能恢复古老的习俗。

在这一阶段,确定了新的合作村庄,即特希尼区的八(08)个村庄(确定了 31 个圣地)和纳西安区的四(04)个村庄(确定了 08 个圣地),这些村庄在刚果国家警察中都有圣地,并愿意合作祭拜圣地。

作为任务的一部分,从当地居民那里收集了数据,以编制一份清单,列出其所在地区已消失的有用植物及其原因。

对圣地的正式访问使生活在国家公园附近的人们能够重新与他们的灵魂取得联系。然而,对于一些放弃了这些习俗的村庄来说,恢复这些祭拜活动需要物质和财政资源。此外,还需要与其他村庄确定的新地点签订新的合作协议。这些协议在管理者和当地人之间建立了信任,他们对新的合作前景持开放态度,例如参与保护有用的植物并为子孙后代驯化这些植物。

模块 2:无人机和红外摄像监控系统
  1. 无人机监测
    自 2017 年起,该项目为活跃在保护区外的每个象群或个体指派了专门的无人机监测小组。每个小组昼夜不停地工作,目前有 70 多名训练有素的人员,他们都能快速准确地确定大象的位置。
  2. 红外摄像监控
    为了解决无人机覆盖范围的局限性--如换班和夜间盲点--该项目部署了一套定制的红外监控系统。在道路、大象走廊和村庄等关键区域,共安装了 600 台可实时传输数据的红外摄像机、21 台摄像机和 177 台智能广播设备。
    根据大象活动热点进行部署。这有助于空间使用规划和人象安全共处,同时也为走廊设计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信息。此外,该项目还在探索回收和再利用监测设备的方案,以确保生态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性。
  1. 技术支持:无人机和红外热像仪都配备了先进的功能,包括高分辨率成像、热成像模式、实时数据传输和智能识别算法。
  2. 战略部署:根据大象的活动规律和高风险区域,科学规划设备部署,确保覆盖关键走廊和活动热点。
  1. 无人机监测维护和培训:监测人员的定期维护和持续培训对于确保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设备性能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2. 红外摄像机部署:需要全面考虑网络覆盖和供电问题,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