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采取威胁缓解行动两年后仍未观察到种群数量的增加,我们于 2014 年启动了一个为期四年的重新放养项目,旨在增加种群数量。
该项目包括在野外采集一部分(30-40%)处于卵期的 Bombina pachypus,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其进行培育,随后在同一采集地点释放变态体。
对蟾蜍的所有就地管理都是在 Fondazione Bioparco 的设施中进行的,在这些设施中,蟾蜍个体一直被饲养到腹部着色模式完全确定为止,这样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拍照标记,以便将来在野外进行识别和人口统计研究。
总共释放了 67 只幼年个体(2014 年 20 只,2015 年 19 只,2016 年 16 只,2017 年 12 只)。
释放后的监测显示,蟾蜍的重新捕获率多年来变化很大。 2018 年,我们共重新捕获了 21 只个体:其中 2014 年释放 10 只,2015 年释放 2 只,2016 年释放 4 只,2017 年释放 5 只。原始种群保持稳定(13 只),新招募的动物很少,也有一些损失。2018 年底,放归的 21 只个体加上一些自然招募的个体,使原始种群数量净增了一倍。
在接近性成熟时释放变态个体,可以通过腹部的着色模式识别个体,并应大大降低已知在卵和幼虫阶段达到峰值的死亡率。
人工繁殖的蟾蜍可用于恢复衰退的Bombina pachypus种群。
恢复种群应在一个多年期项目中分不同阶段释放个体,以克服随机或不可预测事件可能导致的失败。
即使在当地范围内进行大量取样工作,也很难确定个体重捕率年际变化大以及许多释放动物未能重捕(如死亡或散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