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滇金丝猴保护需依托技术支撑、协作网络、科学管理流程三大核心体系,系统性解决栖息地碎片化、人为干扰、保护能力不足等新挑战,具体组成部分如下:
一、技术支撑:仪器工具与科学方法创新
1. 监测设备升级
高精度观测工具:配备单筒望远镜、GPS定位仪、红外相机(如1km×1km网格布设)及巡护助手App,实现猴群活动位点实时记录与轨迹分析,替代传统纸质记录,提升数据精度(如龙马山种群日移动距离监测误差降低40%)。
影像与数据分析设备:高清摄像机、夜视设备用于猴群行为记录,QGIS软件分析生境利用强度,解决栖息地碎片化动态监测难题(如识别三角架、腰棚子等核心利用片区)。
2. 标准化监测方法
种群与行为监测:采用直接观察法(如2024年龙马山种群190余只个体计数)、瞬时扫描取样法(15分钟间隔记录取食/移动/休息/社交行为),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行为节律差异,精准掌握种群结构(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2.10:1)与活动模式(如双峰取食高峰:8:00-11:00及15:00-18:00)。
食性与受胁因素调查:记录12科26种植物取食行为(如松萝占比67.4%),建立食物资源数据库;通过干扰强度分级(1-3级)记录放牧、采菌等96次人为活动,明确夏季干扰峰值(强度4.23),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
二、协作网络: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1. 跨部门科研合作
政府-科研机构联动:云南云龙天池保护区联合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组建以王浩瀚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开展长期监测(如2013-2024年龙马山种群增长49%),解决基层保护团队技术短板。
国际经验整合:参考IUCN灵长类保护标准,引入粪便DNA分析、卫星追踪等技术,提升小种群(如天池种群约20只)遗传多样性研究能力。
2. 社区共管与生态补偿
替代生计与参与式保护:通过生态补偿(如林下经济补贴)、社区巡护队(培训村民参与猴群监测)减少放牧、薪柴砍伐等干扰,2024年龙马山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
保护宣传教育:针对夏季采菌旺季开展社区宣讲,提升居民对滇金丝猴食性(如松萝依赖)的认知,降低食物资源破坏风险。
三、管理流程:全链条保护策略
1. 数据标准化与长期监测
规范数据采集:统一记录模板(如猴群活动位点、取食植物种类),确保88天监测中42天有效数据可用;建立“个体-种群-生境”三级数据库,整合26种食物标本与栖息地海拔分布(3000-3200米核心带)。
动态评估机制:采用种群增长模型(成年与幼年个体比值1.13:1)判断生境容纳量,结合季节干扰强度调整保护重点(如夏季加强腰棚子片区巡护)。
2. 栖息地修复与风险防控
生境廊道建设:针对天池种群隔离问题(距村庄仅0.7km),规划森林斑块间廊道(如连接1.24km²与1.58km²核心区),缓解道路与村庄造成的基因交流阻断。
应急响应体系:建立伤病个体救助机制(如2015年上哨村滇金丝猴救助案例),配备急救设备与专家会诊流程,降低意外死亡风险。
3. 政策与资金保障
法律与规划支撑:依托《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地方政府专项拨款用于红外相机布设(如天池区域5台相机)与监测人员培训。
长效资金机制:整合公益组织捐赠(如腾讯公益“滇金丝猴保护计划”)与国际合作项目资金,保障食物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社区补偿可持续性。
总结
滇金丝猴保护通过技术赋能监测精度、协作化解人为冲突、流程保障管理效能,形成“监测-研究-干预-反馈”闭环。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南部种群(如天池种群)追踪技术、扩大社区共管覆盖面,以应对气候变化与栖息地退缩等新挑战,推动种群从“稳定恢复”向“高质量增长”转型。

一、政策与法律保障
中国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刚性保护范围,并通过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格管控栖息地。各级政府出台专项规划,建立白马雪山、云龙天池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覆盖核心分布区的保护网络,为种群存续提供制度支撑。
二、保护地体系完善
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林、生态廊道建设等措施改善栖息地碎片化问题。如云龙天池保护区作为滇金丝猴最南端分布地,近年新发现约20只的“天池种群”,证实保护措施有效扩展了物种分布范围,缓解了生境隔离压力。
三、社区共管与生态补偿
推行“社区共管”模式,通过生态补偿、替代生计(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减少居民对栖息地的依赖。当地社区组建巡护队参与监测,形成“保护-受益”良性循环,降低放牧、采菌等人为干扰,2024年监测显示龙马山种群数量达190余只,较2011年增长49%。
四、科技与科研支撑
引入红外相机、GPS追踪等技术提升监测精度,建立食物资源数据库和种群动态模型。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指导,结合行为生态学研究(如日活动节律、食性分析),优化保护策略科学性,为种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五、社会关注与国际合作
作为“旗舰物种”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机构通过资金捐赠、技术合作支持保护项目。科研团队与IUCN等国际组织合作发表研究成果,提升保护实践的国际认可度。

一、保护经验

1. 保护地体系与种群恢复成效显著

保护区网络建设:通过建立云龙天池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核心栖息地保护屏障。龙马山种群数量从1988年的50余只增长至2024年的190余只,近30年持续上升,2011-2024年增幅达49%,成年雌性与婴猴比值稳定在2.10:1,种群结构健康。

新种群发现与分布扩展:2024年在天池保护区西南新发现约20只的“天池种群”,将滇金丝猴分布南界向南推进40公里,成为目前最南端种群,证实保护措施对扩展物种分布的有效性。

2. 科技监测与科研支撑

技术应用:采用红外相机(1km×1km网格布设)、GPS追踪、QGIS生境分析等技术,实现种群动态与栖息地利用的精准监测。龙马山种群通过瞬时扫描取样法(15分钟间隔)记录行为数据,明确取食高峰(8:00-11:00及15:00-18:00)和核心活动区(3000-3200米海拔带)。

食性与栖息地研究:建立包含26种植物的食性数据库,确认松萝占食物组成的67.4%,并针对性保护云南铁杉林等关键植被,保障冬季食物供给。

3. 社区参与与干扰防控

社区共管模式:组建村民巡护队参与监测,通过生态补偿(如林下经济补贴)减少放牧、采菌等干扰。2024年龙马山种群人为干扰频次同比下降15%,夏季干扰强度较2015年降低23%。

保护意识提升:结合红外相机影像开展社区宣传,推动居民自发设立防火线巡查制度,降低人为活动对猴群的影响。

4. 跨区域协作与政策保障

科研机构联动:云龙天池保护区联合大理大学等组建专家团队,长期开展种群遗传学研究,2024年通过粪便DNA分析确认天池种群遗传多样性。

法律与规划支撑:依托《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滇金丝猴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地方政府专项拨款用于监测设备升级(如天池区域安装5台红外相机)。

二、主要教训

1. 栖息地破碎化与隔离威胁

地理隔离加剧:现存种群受道路、村庄阻隔严重。龙马山与天池种群相距仅40公里,但因生境隔离无法基因交流;天池种群栖息地面积仅3.23km²,被牧场和防火线分割,周长面积比达14.57,加剧小种群衰退风险。

环境容纳量瓶颈:龙马山种群成年个体与幼年个体比值达1.13:1,接近环境容纳量上限,2012-2024年年均增长率较2011年前下降42%,需加强生境扩展与廊道建设。

2. 监测能力与数据标准化不足

数据质量问题:监测记录不规范导致88天野外工作中仅42天数据有效,猴群活动位点记录完整率不足60%,影响种群动态分析精度。

技术设备滞后:缺乏高清摄像机和夜视设备,无法记录猴群穿越开阔地的关键行为;天池种群仅安装5台红外相机,2024年仅获取2粒粪便样本,数据量不足以评估种群数量。

3. 人为干扰与保护冲突

季节性干扰突出:人为干扰导致猴群取食时间缩短18%,日移动距离增加27%。

替代生计覆盖面有限:部分社区仍依赖传统畜牧业,生态补偿标准(人均年补助约1200元)不足以抵消经济损失。

4. 科研与保护衔接不足

专家指导缺位:协议要求专家年指导60天,但实际仅覆盖龙马山种群,天池种群因缺乏技术培训,巡护员对痕迹识别能力不足,错失猴群追踪机会。

长期监测机制薄弱:未建立跨年度种群数据库,对滇金丝猴“向高海拔退缩”的长期趋势(南部分布区海拔上升300米/decade)缺乏预警模型,难以应对气候变化潜在威胁。

滇金丝猴保护通过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和社区参与实现种群恢复,但栖息地破碎化、监测能力不足、人为干扰等问题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生境廊道建设、标准化数据采集、跨区域科研协作及社区可持续生计扶持,以应对小种群衰退与环境变化的复合挑战。

成立社会企业公司

智能沙漠公司是一家社会企业,旨在支持弱势农民和家庭企业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认证,改善他们的经营以获得可持续的收入,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

为帮助实现其使命,公司与政府实体签署了多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协议。此外,公司还与承购商签订了多项协议,以确保农民和家庭企业受益人销售所有产品。

公司的成就还延伸到与在农业集群工作的农民签订的合同农业。更具体地说,公司为农场提供生产投入,并密切监督日常运作,以确保在种植周期结束时收获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强调的是,公司积极主动地设计最适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种植日历。

  • 可靠的市场分析
  •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 利益相关者参与
  • 社会企业可以在缩小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为体面的工作条件和与社会企业受益人的合同安排创造有利环境,对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规划方法可确保社会企业的受益人 "速赢"。
A.达马
多部门利益攸关方委员会
基于生态系统的空间分析与规划
©Marco Quesada / 保护国际
以科学为基础的设计
各级积极的利益相关者
为政策进程提供信息
哥斯达黎加
中美洲
Pamela
Castillo
实施和监测计划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信托基金
安赫尔-奥马尔-奥尔蒂斯-莫雷诺
加勒比地区
Yadira
Gómez Hernández
健康生态条件研究
监测与评估
恢复红树林
利益攸关方的参与
交流与传播
Tatiana Ivkovich,俄罗斯远东逆戟鲸项目(FEROP,WDC)
设立长期研究项目
在国际会议上发言
向当地人和团体介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工作
获邀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 CBD EBSA 会议
西亚、中东
Marina
Djernaes
自下而上--基层倡议
自上而下--国家和国际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