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
Adobe Stock

秦岭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栖息地。20 世纪 70 年代,108 国道的修建穿越了原先完整的森林,将大熊猫种群分割成东西两个不同的群体。东部亚群的大熊猫濒临灭绝。这样的生境分割限制了两个大熊猫群落的资源和基因移动。 2000 年,政府修建了一条隧道,以容纳新的道路和重新连接大熊猫群落的机会。地面上的老路被封闭,以便重新建立栖息地。2003 年,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依法成立,2005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该保护区共同启动了 G108 秦岭车辆隧道走廊恢复项目。该项目的主要活动包括大熊猫种群基线调查、种植竹子以改善栖息地质量、当地社区参与和野生动物监测。

最后更新 09 Oct 2023
974 意见
背景
应对的挑战
生态系统损失
基础设施发展
实施规模
当地
生态系统
温带落叶林
温带常绿林
主题
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
物种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
地点
周至自然保护区
观音山自然保护区
东亚
影响

隧道的修建和交通的改道使 Panada 种群得以在受保护的生态走廊内重新聚集。对景观内当地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以及对生态系统的调查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管理计划。为当地家庭提供支持和教育,并展示可持续景观实践,改善了栖息地保护,并使周边社区参与其中。

在生态走廊(包括公路隧道顶部的土地和连接核心区域的周边土地)中记录到了大熊猫。亚群之间的生态距离已经缩短,现在比大熊猫的日常活动范围还要短。走廊内的野生动物监测显示,走廊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和雉鸡物种数量从零增加到 15 种。由于地下交通改道和生态走廊的建立,周边地区也受到了积极影响。

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 9--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可持续发展目标 15--陆地生活
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