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河长制 "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治理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始建于1980年,以黄果树瀑布群为核心景观,被誉为 "喀斯特瀑布博物馆"。为保护景观多样性美学价值、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贵州省于2017年制定了《贵州省全面推行 "河长制 "工作方案》,即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 "河长",负责相应河流的管理和保护,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通过聘请 "民间河长"、制定《大厂河流域管理保护规划》等措施,既促进了原住民脱贫致富,又获得了充足的水资源,实现了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的第一和第六个目标。
背景
应对的挑战
- 环境:由于黄果树风景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季节性缺水会略微降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 经济:
 
- 专项资金。黄果树景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资金资源。
 - 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却威胁着生态保护。
 - 居民收入。一些保护措施会限制居民的收入,如禁止在河中养鱼。
 
- 社会:
 
- 河流保护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矛盾。
 - 公众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黄果树风景区地处山区。黄果树景区地处山区,经济文化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略显滞后。当地群众的生态文明观念尚未普及。
 
地点
过程
过程概述
- 完善的设计和规划是基础: 《全面推行 "河长制 "工作方案》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对水景观和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社区发展等进行了专项设计和规划。在这些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各项措施有序开展,目标明确。
 - 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是关键: 根据规划,黄果树景区采取了一系列以 "河长制 "为基础的管理措施,如 "清四乱"、"一河一档 "等,确保污水、生活垃圾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此外,好的规划需要合适的工作模式来实现。
 - 完善的法律监督、监测和巡查体系是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监督、监测和巡查体系,各级河长才能有效履行职责,生态环境才能持续改善,才能确保黄果树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永久和谐共处。
 
积木
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2017年,贵州省根据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 "河长制 "的建议》,制定了《贵州省全面推行 "河长制 "工作方案》。工作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和各阶段具体工作目标。方案》强调了全面推行 "河长制 "应坚持的五项工作原则,包括一、生态优先;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三、问题导向、因实施策;四、统筹规划、系统治理;五、依法监督、严格考核。
黄果树风景区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如制定《大厂河流域管理保护规划》和《执法检查与科普教育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供水安全座谈会,开展大厂河生态日系列工作措施,全面排查河流生态状况,出台《关于开展民间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
有利因素
- 明确总体目标: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督严格、保障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
 - 提出具体行动计划:给出了规划管理、水源保护、污水防治、生态修复、法律法规完善、监督执法、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等 11 个具体方案。
 - 设立专项资金,保障 "河长制 "工作有效开展。
 
经验教训
- 充分考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工作计划的任务不仅要强调政府部门的职责,还要重视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 工作规划》除了确立长期目标外,还明确了 2017-2020 年的具体目标。
 - 工作计划》应立足于地区背景条件: 贵州省结合省情(山区小河流多),在国家推行的省、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工作模式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河长制 "的落实,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科学合理整合和分配涉水部门的事权、责任和绩效考核。创新建立五级 "河长制 "和四级 "双河长制",设立独立办公室,召开联席会议,实行多部门综合治理等。通过分段监督、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整合了地方各级政府的执行力。2017年底,基本完成 "河长制 "管理机制的建立。2018年以来,黄果树景区管理机构响应政府要求,采用系统化、综合化模式,加强部门、行业间的统筹协调,修复治理水资源生态环境。
此外,通过聘请民间河长,促进了公众尤其是当地社区、原住民的参与,使政府与公众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模式。
有利因素
- 坚持系统全面的工作模式,形成政府与出版的有效合作机制。
 - 确保每条河流都有河长承包,都有自己的记录档案,实现 "一河一档"。
 - 因地制宜,突破创新,立足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
 - 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
 - 形成科普教育专项规划,鼓励公众参与。
 
经验教训
- 落实专项资金:黄果树风景区应开展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为推进 "河长制 "提供资金支持,如建立河长奖励资金制度、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生态补偿机制、拓展市场化方式获取专项资金的渠道、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等。
 - 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公众更多参与: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水利队伍,招募民间义务河道监督员,聘请河道保洁员。河长制 "管理机制要基本实现流域全覆盖、运行机制顺畅、多元主体协调推进的良性发展。
 - 更加积极主动:河长要从强制 "责任承包 "向自觉履职过渡,确保河长制长效化。
 
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法律监督、监测和巡查系统
2017年1月1日,《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在地方性法规中提出全面推行 "河长制",规定全省水资源(含湖泊、水库)管理和保护全面推行各级政府 "河长制"。
此外,管理部门还在《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8-2035)》中对水进行了大范围的监测和分析。比如,建立了断面边界水质监测考核制度,边界外水质达到考核要求的,给予生态补偿。此外,实行严格的巡查制度。当地政府要求区级河长每季度至少巡河一次,镇级河长每月至少巡河一次,村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一次。各区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至少组织两次巡河。
有利因素
- 依法治水。国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中管理职能和部门的下放,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我们要依靠法律支持河长的个人权力,有效规范上述弊端。
 - 建立合理有效的监测体系。
 - 记录监测设备运行情况。
 - 落实监测设备维护制度。
 
经验教训
- 调整 "人治 "与 "法治 "的关系: "河长制 "是典型的人治模式。治水的成效与个人的权威、专长、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构建法律体系,协调好个人与法律的关系,确保治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 "人走政息 "的不利局面。
 - 与周边政府部门监督: 定期与周边政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 加强社区居民的监督和发言权: 除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外,还需要确保居民在治理效果的评估和评价以及实质性监督中的发言权。
 
影响
以 "河长制 "为基础的保护措施体现了人与水资源的关系。该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解决了改善水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保人人享有水和卫生设施的可用性和可持续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六个目标。2017-2019 年,平均流量从 11.4 立方米/秒增加到 21.3 立方米/秒,径流量从 0.36 千立方米增加到 0.67 千立方米。
我们采取 "政府-企业-社会 "多方互动、共同治理的体制,提高了社会对河长制的认可度,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地方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当地社区和周边居民也作为民间河长、义务监督员、河道保洁员参与其中。就业和收入来源增加。2016-2019 年,GDP 从 16.78 亿元增加到 24.66 亿元,2018 年帮助 2500 人脱贫,为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030 的第一个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受益人
- 原住民
 - 游客
 - 地方行政机构